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91尤物在线观看精品,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男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寧波網  >  寧波新聞發布  >  視頻直播
市教育局等四部門發布“十一五”民生問題解決情況
稿源:   2010-12-01 15:28:25報料熱線:81850000

【專題】寧波“十一五”發展成就 “十二五”發展展望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我市勞動保障事業“十一五”主要成就及“十二五”發展展望

  “十一五”期間,我市勞動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關心下,以服務發展、保障民生為出發點,以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更加健全、勞動關系更加和諧為目標,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各項指標和任務,不少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國的前列。在省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度浙江省民生指數與民生評價報告》中,寧波市的就業與社會保障方面民生改善水平排在全省首位,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十一五”我市勞動保障工作主要成就

  1.就業局勢持續保持總體穩定。積極發展經濟,提供就業崗位,為廣大本地居民和350多萬外來勞動力提供了充分的就業機會。較早地制定完善第二、第三輪促進就業政策,形成廣覆蓋的促進就業政策體系和財政投入機制,幫助金融危機情況下企業職工穩定就業,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實施創業帶動就業政策,強化實施“零距離”的公共就業服務,帶動和幫助更多的人找到就業崗位,實現擴大就業。“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新增就業人員超過60萬人,政府出資年均開發(保持)公益性崗位6000個,“十一五”末達到7957個。政府投入再就業資金超過30億元,用于發放社保補貼及用工補助超過8億元。全市城鄉就業率平均達到96%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下的較低水平。全市多數街道社區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三個區達到充分就業縣市區標準,“零就業”家庭動態歸零。

  2.勞動力技能素質進一步提升。覆蓋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網絡基本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校企互動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培訓格局基本形成。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企業在崗職工的技能培訓工作梯次推進。以技校教育為主陣地,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基本建立,技工教育結構明顯優化。職業技能鑒定規模不斷擴大。制定實施高技能人才工資指導意見和獎勵辦法,高技能人才評價、激勵體制初步搭建。“十一五”期間,全市共組織各類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近90萬人,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38家,實施高技能培訓工程和企業優秀青工進修培訓計劃共培養高技能人才5.8萬余人。同時,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牽線搭橋輸入技術技能工人和適用勞動力16.17萬人,初步緩解了我市部分企業“招工難”問題。

  3.覆蓋城鄉、人人享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保障制度從城鎮職業人群為主轉向城鄉全體居民,形成了覆蓋城鄉,層次清晰,互相銜接的寧波模式社保體系。“十一五”期間,以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險為重點,對原來游離于社會保險制度之外人群先后實施了職工低標準養老保險、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城鄉老年居民養老保障、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辦法和養老保障互通銜接辦法。進一步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出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辦法,并將于2011年實施。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大大高于“十一五”預期目標,截止今年10月底,全市職工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86萬人、277萬人、232萬人、198萬人、184萬人,其中企業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比“十五”末增加了一倍以上。被征地人員重點參保對象參保率達到86%以上,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超過了91萬人,城鎮職工和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率均達到91%以上。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管理進一步加強,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五大社會保險實現統一征繳,社保基金支付能力逐年提高,其中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基金的抗風險能力居全省前列。社會保障待遇逐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連續6次提高,人均月養老金水平達到1624元。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均實現了門診和住院醫療“雙統籌”,全市職工醫保住院和門診大病報銷比例達到81%以上,居民醫保住院和門診大病報銷比例達到59%,居全國、全省領先水平。

  4.勞動保障法制建設不斷完善。“十一五”期間,出臺了職工低標準養老保險、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城鄉老年居民養老保障、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辦法和養老保險等制度、養老保障互通銜接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辦法,其中外來務工社會保險辦法入選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三十個創新案例。結合地方實際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取得積極成效。以依法行政為目標,加強執法人員的學習培訓,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實施政務公開,規范行政處罰行為,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勞動保障依法行政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

  5.勞動關系調整機制初步形成。深入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積極開展創建和諧企業工作,加大勞動用工法律法規宣傳培訓力度,廣大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增強,依法用工、善待員工意識進一步提高。積極探索建立預防和化解勞資糾紛的新途徑、新機制,堅持“預防為主、基層為主,調解為主”的原則,在全市范圍內全面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形式的勞動監察和勞動爭議處理調解工作體系,較好地預防和處理了大量勞資糾紛案件。大調解促進了大和諧,勞動爭議大調解成功經驗在全省得以推廣。五年來,我市勞動關系總體平穩,2010年全市勞動監察和勞動爭議案件出現了“雙下降”良好勢頭。至“十一五”末,全市簽訂勞動合同人數預期達到290萬人,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9.5%。

  6.企業工資支付監管取得積極成效。實施最低工資、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人工成本指導價格制度,指導并督促用人單位落實工資制度,目前全市最低工資已達到1100元/月,處于全國同類城市領先之列。大力推進區域性、行業性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重點解決非公有制企業和小企業集中的地區、農民工集中的行業勞動者工資支付問題。“十一五”末,全市簽訂工資集體協議預期達到2.1萬份,職工125萬人。加強企業欠薪預防機制建設,建立健全保障企業依法支付工資長效機制,拖欠民工工資等突出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等三級政府建立應急欠薪周轉金制度,各級財政累計落實欠薪應急周轉金1億元。建筑企業人工工資支付擔保制度進一步完善,已覆蓋1078家建筑企業,工資支付保證金達8.2億元,有效遏制了建筑領域工資拖欠行為。

  7.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基本搭建。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不斷加強,服務群眾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服務項目不斷增加,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全市所有街道(鄉鎮)、社區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并實現信息聯網,多數行政村配備了勞動保障協理員。全市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網絡化”工作順利推進,“十一五”末全市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劃分預期達到401個,152個鄉鎮街道(包括各類園區)建立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達到1.4萬個。適應網絡時代的公共服務模式初步搭建,社會保險“網上申報”服務大規模推廣,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初步實現了勞動保障“零距離”公共服務目標,為進一步推進全市勞動保障事業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組織基礎和技術支撐。

  二、“十二五”我市勞動保障工作發展展望

  “十二五”時期,我市處于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政府轉型的關鍵時期,雖有很多有利條件,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推進,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按照中央和市“十二五”規劃對改善民生,做好勞動保障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初步考慮“十二五”期間我市勞動保障工作的總體思路可概括為“一條主線,兩個目標,三大突破,四項重點”:

  1.“一條主線”,即以服務發展,保障民生為主線。

  2.“兩個目標”,即建設“長三角就業比較充分和社會保障比較健全的先進之區、勞動關系協調穩定的和諧之區”,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3.“三大突破”,即務求“在完善各項政策、健全民生服務機制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勞動保障公共服務能力方面取得新突破”;

  4.“四項重點”,即“確保就業局勢和勞動關系基本穩定,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的社保體系,努力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推動收入分配格局明顯改善”。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編輯: 賴小惠糾錯:171964650@qq.com

市教育局等四部門發布“十一五”民生問題解決情況

稿源: 2010-12-01 15:28:25

  我市勞動保障事業“十一五”主要成就及“十二五”發展展望

  “十一五”期間,我市勞動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關心下,以服務發展、保障民生為出發點,以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更加健全、勞動關系更加和諧為目標,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各項指標和任務,不少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國的前列。在省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度浙江省民生指數與民生評價報告》中,寧波市的就業與社會保障方面民生改善水平排在全省首位,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十一五”我市勞動保障工作主要成就

  1.就業局勢持續保持總體穩定。積極發展經濟,提供就業崗位,為廣大本地居民和350多萬外來勞動力提供了充分的就業機會。較早地制定完善第二、第三輪促進就業政策,形成廣覆蓋的促進就業政策體系和財政投入機制,幫助金融危機情況下企業職工穩定就業,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實施創業帶動就業政策,強化實施“零距離”的公共就業服務,帶動和幫助更多的人找到就業崗位,實現擴大就業。“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新增就業人員超過60萬人,政府出資年均開發(保持)公益性崗位6000個,“十一五”末達到7957個。政府投入再就業資金超過30億元,用于發放社保補貼及用工補助超過8億元。全市城鄉就業率平均達到96%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下的較低水平。全市多數街道社區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三個區達到充分就業縣市區標準,“零就業”家庭動態歸零。

  2.勞動力技能素質進一步提升。覆蓋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網絡基本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校企互動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培訓格局基本形成。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企業在崗職工的技能培訓工作梯次推進。以技校教育為主陣地,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基本建立,技工教育結構明顯優化。職業技能鑒定規模不斷擴大。制定實施高技能人才工資指導意見和獎勵辦法,高技能人才評價、激勵體制初步搭建。“十一五”期間,全市共組織各類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近90萬人,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38家,實施高技能培訓工程和企業優秀青工進修培訓計劃共培養高技能人才5.8萬余人。同時,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牽線搭橋輸入技術技能工人和適用勞動力16.17萬人,初步緩解了我市部分企業“招工難”問題。

  3.覆蓋城鄉、人人享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保障制度從城鎮職業人群為主轉向城鄉全體居民,形成了覆蓋城鄉,層次清晰,互相銜接的寧波模式社保體系。“十一五”期間,以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險為重點,對原來游離于社會保險制度之外人群先后實施了職工低標準養老保險、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城鄉老年居民養老保障、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辦法和養老保障互通銜接辦法。進一步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出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辦法,并將于2011年實施。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大大高于“十一五”預期目標,截止今年10月底,全市職工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86萬人、277萬人、232萬人、198萬人、184萬人,其中企業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比“十五”末增加了一倍以上。被征地人員重點參保對象參保率達到86%以上,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超過了91萬人,城鎮職工和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率均達到91%以上。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管理進一步加強,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五大社會保險實現統一征繳,社保基金支付能力逐年提高,其中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基金的抗風險能力居全省前列。社會保障待遇逐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連續6次提高,人均月養老金水平達到1624元。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均實現了門診和住院醫療“雙統籌”,全市職工醫保住院和門診大病報銷比例達到81%以上,居民醫保住院和門診大病報銷比例達到59%,居全國、全省領先水平。

  4.勞動保障法制建設不斷完善。“十一五”期間,出臺了職工低標準養老保險、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險、城鄉老年居民養老保障、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辦法和養老保險等制度、養老保障互通銜接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辦法,其中外來務工社會保險辦法入選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三十個創新案例。結合地方實際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取得積極成效。以依法行政為目標,加強執法人員的學習培訓,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實施政務公開,規范行政處罰行為,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勞動保障依法行政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

  5.勞動關系調整機制初步形成。深入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積極開展創建和諧企業工作,加大勞動用工法律法規宣傳培訓力度,廣大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增強,依法用工、善待員工意識進一步提高。積極探索建立預防和化解勞資糾紛的新途徑、新機制,堅持“預防為主、基層為主,調解為主”的原則,在全市范圍內全面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形式的勞動監察和勞動爭議處理調解工作體系,較好地預防和處理了大量勞資糾紛案件。大調解促進了大和諧,勞動爭議大調解成功經驗在全省得以推廣。五年來,我市勞動關系總體平穩,2010年全市勞動監察和勞動爭議案件出現了“雙下降”良好勢頭。至“十一五”末,全市簽訂勞動合同人數預期達到290萬人,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9.5%。

  6.企業工資支付監管取得積極成效。實施最低工資、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人工成本指導價格制度,指導并督促用人單位落實工資制度,目前全市最低工資已達到1100元/月,處于全國同類城市領先之列。大力推進區域性、行業性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重點解決非公有制企業和小企業集中的地區、農民工集中的行業勞動者工資支付問題。“十一五”末,全市簽訂工資集體協議預期達到2.1萬份,職工125萬人。加強企業欠薪預防機制建設,建立健全保障企業依法支付工資長效機制,拖欠民工工資等突出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等三級政府建立應急欠薪周轉金制度,各級財政累計落實欠薪應急周轉金1億元。建筑企業人工工資支付擔保制度進一步完善,已覆蓋1078家建筑企業,工資支付保證金達8.2億元,有效遏制了建筑領域工資拖欠行為。

  7.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基本搭建。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不斷加強,服務群眾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服務項目不斷增加,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全市所有街道(鄉鎮)、社區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并實現信息聯網,多數行政村配備了勞動保障協理員。全市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網絡化”工作順利推進,“十一五”末全市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劃分預期達到401個,152個鄉鎮街道(包括各類園區)建立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達到1.4萬個。適應網絡時代的公共服務模式初步搭建,社會保險“網上申報”服務大規模推廣,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初步實現了勞動保障“零距離”公共服務目標,為進一步推進全市勞動保障事業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組織基礎和技術支撐。

  二、“十二五”我市勞動保障工作發展展望

  “十二五”時期,我市處于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政府轉型的關鍵時期,雖有很多有利條件,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推進,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按照中央和市“十二五”規劃對改善民生,做好勞動保障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初步考慮“十二五”期間我市勞動保障工作的總體思路可概括為“一條主線,兩個目標,三大突破,四項重點”:

  1.“一條主線”,即以服務發展,保障民生為主線。

  2.“兩個目標”,即建設“長三角就業比較充分和社會保障比較健全的先進之區、勞動關系協調穩定的和諧之區”,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3.“三大突破”,即務求“在完善各項政策、健全民生服務機制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勞動保障公共服務能力方面取得新突破”;

  4.“四項重點”,即“確保就業局勢和勞動關系基本穩定,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的社保體系,努力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推動收入分配格局明顯改善”。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糾錯:171964650@qq.com 編輯: 賴小惠